FIT迷你健身房-商业计划书/节选

Posted on 01-15-2021,16 min read

📝"FIT迷你健身房"曾获选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一类项目(5人团队),此报告为项目最终提交的结项成果。原始报告合计52页,由于篇幅限制,仅节选部分内容展示。


摘要:在共享经济和无人服务的热潮下,共享健身房的问世成为了一种必然。“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推行和群众不断增长的运动热情为健身产业奠定了发展基础——FIT迷你健身房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孕育而生。自立项以来,本团队成员研读了大量相关的行业研究报告,进行了多轮反复的线上线下调研,实时跟进市场最新动态,根据目标用户的反馈不断迭代FIT产品的服务内容和质量。本节选报告将主要展示以下内容:1)FIT迷你健身房项目介绍;2)使用PEST模型解构FIT所在的健身产业宏观市场环境;3)竞品分析,主要对标传统健身房和同类型新型健身房。

关键词:共享经济;智能系统;PEST模型;传统健身房


1. 项目介绍

  针对当前传统健身房的困境,FIT引入自助迷你健身房模式,旨在为更多人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健身服务,帮助每个人实现更健康和美丽的生活。
  健身房采用全智能化管理系统,以“按次收费”取代“办卡健身”,搭配云端私教服务,24小时全天候营业,为消费者打造舒适的健身体验。线下拥有mini健身舱和健身便利店两种门店形式,分别满足了校园、商业区和社区不同人群的需求;线上提供预约、团课报名、智能数据同步等便捷服务,操作简单。线下沙龙和健康外卖更为FIT健身者解除了后顾之忧。
  对比传统健身房,FIT占地面积小,地租成本少;全自助化运营模式节约人工成本。主要的收入来源包括健身服务收入、增值业务收入以及合作收入。公司具有长远发展潜力。

项目使命:“让健身触手可及,帮助每个人实现更健康和美丽的生活。”
SloganFit time, fit heart, everywhere.


2. 市场分析(PEST模型应用)

  FIT迷你健身房项目是建立在充分考察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推出的,自立项以来,我们密切关注行业动态,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资料查阅。在线上,我们阅读了大量最新的行业报告,并发放“校园健身需求”相关的线上问卷;在线下,我们的团队成员报名参加了健身工作室的私教课程(新型健身模式之一),在亲自体验课程的基础上与其他健身者深度交流,获得了第一手的市场资料。
  立项以来的这一年里,我们项目所在行业——健身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贵人鸟放弃收购传统健身巨头威尔士,预示着传统健身房的经营模式已经受到了资本市场的质疑;另一方面,“乐刻”和“超级猩猩”两个新型健身的代表分别获得了数亿元的C轮融资,“觅跑”共享健身房项目甚至获得了来自国家资本的投资。总结而言,传统销售导向的健身模式竞争力开始削弱,新型零售制健身的发展前景良好。
  接下来,我们应用PEST模型对国内健身产业(截至2018年)进行市场分析。

2.1 Policy——政策环境

“全民健身”成为国家战略
  2016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就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体育改革、发展群众体育、倡导全民健身新时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部署。同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出台,这一纲要将2014年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全民运动健身”推进为顶层国家战略,全民健身在当前以及未来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图展示了未来十年时间里中国运动健身产业的预期发展目标。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研究报告)


2.2 Economy——经济环境

增量空间可期,机遇挑战并存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16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8100美元。据国际经验显示,当一国的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体育健身将成为该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事实也正如此:截止2016年,中国的大型健身俱乐部达到1万家,相当于每百万人拥有7.7个健身俱乐部。2016年,中国持健身卡的用户数量为1000多万,2020年经常健身的人有望达到3-4亿,这中间是30多倍的增量市场空间,未来几年健身市场增量空间可期。
  从资本市场来看,资本对于体育健身行业持续看好,但出手不再像2015年时的“冲动追风”。2015年,体育风口大热,资本一拥而入,体育类投资项目高达151笔,是2014年同类投资笔数的3倍,更是以往所有同类投资笔数的2倍多。近两年,体育类融资虽然没有延续2015年的火热,但资本依旧看好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不同的是投资轮次更加看重产品的发展潜力与盈利能力。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目前,整个行业仍处在导入试错期,体育类融资以种子、天使或A轮为主,仅有极少数冲到B轮的项目。2016年,部分运动健身类创业项目由于商业模式不清晰、没有触达用户痛点遭遇了资金链断裂,发展难以为继。这些前车之鉴提醒我们打磨产品的重要性,只有努力触及用户痛点和需求本质,才能走好商业变现之路。


2.3 Society——社会环境

运动消费需求增长
  从社会群体消费习惯和消费意识来看,全民健身的意识全面觉醒,高净值人群运动参与比例显著上升,为产业的升级换代带来充分动力。2014年国家最新全民健身状况调查公报数据显示,对比2007年,全民运动健身的人群比例整体增长近8个百分点。
  从运动类APP发展现状来看,2016年1-9月,运动健身类APP的用户规模和总使用时长稳步增加,单用户使用频次和使用时长也处于稳步增长态势。越来越多人选择使用互联网运动服务工具辅助自己的运动锻炼。

(图片来源: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

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趋势)
  上世纪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年轻人比例越来越少,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为老年人创造价值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超过2.3亿,居世界首位,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约1/4;2017年,国务院公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规划指出: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其中独居和空巢老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老龄问题将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带来新挑战。具体从北京市来说,户籍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我们对多处社区进行了调研,社区内的老年人口的确在逐步增加中,他们有的是北京本地老年人口,有的随家中儿女搬迁到了北京,这些老年人可能比中青年对健康有着更高的诉求,对强身健体也有着更强烈的意识。同时,老年人更容易精神寂寞,更需要社交来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如果能对这一类特定群体提供针对性场所和服务,很有可能会成为我们项目区别于其他新型健身房的竞争优势之一。

着重强化“社交体验”属性
  “健身”本身就是一个“反人性”的服务品类,健身业自诞生以来最大的挑战,便是由于“人”本身固有的惰性使客户大量流失的现象,无论是传统健身房还是新型健身房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并解决这一行业难题。经过调查和资料分析,我们发现提供“社交体验”丰富、社群属性密集的产品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规避这一问题、增强客户粘性,使更多用户在体验到健身带来的价值后能够持续购买甚至主动向身边潜在健身用户进行推介。
  因此,我们项目分析决定极大丰富产品服务的社交属性,力求为客户带来理想中的群体归属感和持续的健身动力:
  一方面,大规模引进完善“团体操课”这一产品线,让用户参加团课的体验更加充满动力和激情;另一方面,我们从欧美国家常见的“特殊群体沙龙”活动中得到启发,创造提出了“线上预约、线下沙龙”这一新产品,让有着相同诉求爱好的人在线上组织起来进行线下约见,他们可以一起分享彼此的减肥路上的经验感悟、健康生活的经历体会等等,结交朋友的同时更丰富了自己的健身知识;同时,在app和项目公众号的界面中,我们也增加了双人同步跑、在线PK、好友排行等更多具备社交属性的新功能。


2.4 Technology——技术环境

共享经济热潮催生共享健身房落地
  2017年5月,我们的FIT迷你健身房项目在纸上初具雏形。仅仅三个月后,“觅跑”健身仓宣布在北京落地,目前该公司已融资千万,估值上亿。
  看到现实中与我们的模拟创业项目如此一致的初创公司获得了这样的实际成就,我们感到非常欣喜。一方面,资本市场对“觅跑”共享健身仓的认可很大程度上验证了FIT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广大用户对这些新型健身房的体验与反馈为我们掌握更多实际市场数据创造了机会,使我们的项目拥有了更大的完善空间。比如,针对部分“觅跑”用户反映的问题(安全隐患、缺乏健身氛围等),我们得以对FIT的运作做出相应改进。

无人经济新风口
  在对创投圈的密切关注中,我们发现:除了大热的共享经济之外,2017年下半年最受瞩目的无疑是“无人经济”这一新风口。无人便利店、自助贩售机、迷你ktv、智能快递柜、无人按摩椅等项目先后问世,全自助式的产品与服务正在向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我们的FIT迷你健身房项目正是以这一模式为核心的运营载体。


PEST分析总结

  基于上述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在政策红利和资本利好的推动下,中国的健身市场的前景可观。其中,共享健身顺应了互联网时代人们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具有强大的市场潜力。



3. 竞品分析

  目前来看,FIT的竞争对手主要是传统健身房(包括学校健身房)同类型的新型健身房。下面我们分别进行分析:

3.1 学校健身房

  FIT初期将更多聚焦于大学生群体,近期学校健身房的兴起,使得学校的健身房变成了我们的第一个竞争者。我们预期将第一个投放点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内的健身房在开放以来,好评不断,很多学生下课后便直奔健身房。其健身房上课时间供老师教课使用,而中晚饭的间隙时间则完全开放,并向使用者收取一定的场地费用。因此,我们对比了和学校健身房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并总结了FIT项目的竞争优势。

FIT 与学校健身房(以对外经贸大学为例)的异同点:

FIT 相比学校健身房的竞争优势分析: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预计FIT项目开展时需要关注的重难点如下:在项目开始运营初期,我们首先需要加强与学校的商谈,确保学校方面同意投放迷你健身仓。一旦开始运营,预期FIT在不影响学校正常运行秩序的前提下,稳步发展自身业务。 其次在宣传时,我们应该放大以上总结出自身相对于学校健身房的优势,以此来吸引更多顾客。初期健身仓内确实运动器械比较单一,但后期我们会进行问卷等方式调查,查看其对于不同器械的需求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布局,为同学们提供多种选择。而安全问题则是迷你健身房通有的一个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也会逐步优化我们的安全设置。

3.2 同类新型健身房

  在我国目前健身人数比例低、健身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健身市场潜力巨大的情况下,众多创业者和投资者必会将目光聚焦于仅以健身房这一传统产品形式为主的健身行业中。当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例如超级猩猩、觅跑这一类许多模式相似,内容相像,但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迷你健身房种类,其各有各的亮点。

同类新型健身房的亮点分析:


3.3 项目优势总结

3.3.1 V.S.传统健身房

相较于传统健身俱乐部,FIT项目具有以下突出的优势:
 ① 随时随地健身:突破了传统健身房固定营业时间和固定场所地点的限制;
 ② 按次收费价格平民:让健身不再是一种资金压力,而是成为一种真正的放松体验和生活方式;
 ③ 拒绝推销:全自助健身、无人值守的智能化管理模式,用户可以极大免去被过度推销的烦恼;
 ④ 低单点成本与高消费频次:迷你健身房通过最大程度地提高坪效、降低单个健身房的巨额成本;无人值守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和自助预约健身模式,也将大幅度削减传统的人力成本;
 ⑤ 提高服务密度获得规模效应:从而高效地获取自然流量和被动流量。


3.3.2 V.S.已有新型健身房

相较于目前同类的新型健身房,FIT项目的优势在于:
 ① 丰富完善的商业模式:目前的新型健身房多是单一的“共享健身房”模式,如“觅跑”,或者是“单一的团课服务模式”,如“乐刻、超级猩猩”。但我们的项目旨在全面地解决每个人的健身困境、兼顾单人健身和团体课程的双向需求,同时推出了mini健身舱和健身便利店两种模式,用户在健身上能想到的需求和渴望的体验都可以在FIT得到实现。
 ② 独特的选址:大多数新型健身房多选址于商业区内,而我们FIT项目除了投放在中小创为主的商业区,还以高校、不同类型的住宅社区为主要市场拓展区域。
 ③ 创新的盈利模式:在融资自营之外,我么们还创新推出了将承包中小创公司健身服务作为盈利模式之一,除此之外,我们未来还将与零售便利店知名品牌以及住宅地产商进行合作。
 ④ 线上线下完善的健身服务:大部分其他健身房创业项目仅仅提供的是“线上预约,线下使用”的服务,而FIT项目则推出了线上对接线下的一系列丰富的健身服务,如线下沙龙分享会、健康外卖等等。
 ⑤ 细分市场的挖掘:目前市场上的健身房,无论是传统模式还是新型模式,主要都将目标市场定位在学生和白龄。FIT项目在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和创新思考后发现,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口老龄化将是未来30年乃至50年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养老产业也将是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因此我们创新提出了“老年健身便利店进社区”的产品,这将成为我们独特的竞争优势之一。





                     ----end----



下一篇: 在德国的七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