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产品训练营/课程笔记1:产品分析

Posted on 03-21-2020,6 min read

📖本节内容:为什么要做产品分析;产品市场背景分析;产品核心功能分析;产品用户和产品回归分析
📌学习时间:2020年3月20日📅

注:本篇2020年3月参与UniCareer平台《产品经理入门必修课》期间整理的课堂笔记,图片截自课程视频,不可挪用。

1. 为什么要做产品分析?

产品有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产品分析方法论。
要带着目的,抓住重点。
e.g. 为什么我们身边的人貌似都不用拼多多?——因为拼多多的目标用户:北京五环外的用户

明确本次优化的目的是扩大优势还是弥补劣势。
谨慎分析,大胆创新。





横向扩展变成综合平台 e.g. 微信和抖音
平台型产品深化某个细分领域 e.g. 今日头条孵化出西瓜视频



最难的是从0到1(创业):
要么蓝海,先发优势;要么拥有核心技术,提高壁垒。
e.g. 抖音短视频,以“潮、酷”为突破口,看到了UGC创作形式的行业趋势。
寻找行业的非共识内容(少数人);
与竞品对比,做回归分析,避免踩别人踩过的坑;
MVP模式快速上线。






2. 如何做产品分析(案例:短视频)

四个步骤

2.1 产品市场背景分析

发现规律,预测趋势



哪里获取行业数据:

  • 咨询公司,
  • 玛丽米克尔(“互联网女皇”)
  • 上市公司财报(了解战略发展方向)


数据分析类工具产品

  • 国内的QuestMobile,西麦数据,友盟,易观千帆;
  • 国外的App Annie

(但是这些工具产品获得的数据可能不够准确,需要和其它来源进行交叉验证








案例:




由图得,短视频市场还没有到存量用户博弈的阶段,仍然属于蓝海阶段



抖音和快手是短视频行业的头部品牌。
直播和社交的结合:e.g. 在中国西北调研发现,农牧民不用微信,而是用快手作为主要沟通工具。
短视频算是在国外除了手机支付外最具中国特色的互联网产品了。


行业发展趋势:短视频和每个行业的交叉。




SWOT分析
两两结合:SO,ST,WO,WT
目标:找到具有决策性的、适合当前情景的产品策略。


个性化推荐算法是头条系产品的招牌打法。





假如我是抖音PM:
签约快手的头部、腰部用户;
知识付费,直播打赏。



2.2 产品核心功能分析

产品脑图,展现散发性思维,梳理产品功能。

抖音
分析顺序:从大的功能模块(用户先接触到的)过渡到不可拆分的原子功能点(用户后接触到的模块)

打开app,默认进入首页



PM需要了解并积累一个成熟的app是如何进行功能的归类和层级的划分,为后续独立规划产品非常有利。


强调业务主流程逻辑,尤其针对成熟的业务流程,有取舍,画重点,保证每个流程图不超过20个节点。

案例:抖音审核推荐流程

圆角矩形代表起始点和终点。


前端交互图
主要适用C端产品。





图5:由于支付宝和微信的异步回调特性,支付后不会立即返回结果,所以建议给用户一个“处理中”的提示,弹出一个toast弹窗。

增加“x”关闭按钮之后,增加了3%的用户付费转化率(因为用户感知上会觉得麻烦,点了“x”好像就拒绝了和主播的沟通)。


横屏时的交互:

如果未安装微信,增加一个toast提示




2.3 产品用户分析

三种产品用户分析方法:


2.3.1 用户画像分析
抽象出共同标签

以抖音为例,
用户地域分布:
“南抖音,北快手”

用户手机品牌分布:

用户年纪分布:
占比分布平均,说明抖音内容泛化做得很成功,渗透了40岁以下各年龄层用户。



-->抖音的核心用户画像:一个居住在沿海城市的、使用安卓机的、年纪在35岁以下的用户。
在后续的产品设计中,着重关注Oppo、Vivo、华为
主流机型的交互差异
。主功能要考虑到全年龄段人的需要。



2.3.2 用户健康度分析
将三个核心指标和行业的平均水平和竞品进行比较。
也代表着广告投放的质量


在基础指标表现良好的情况下,关注流量质量指标(帮助了解新用户获取质量)


每个产品最终的目的都是盈利。
例如滴滴,反例是共享单车




2.3.3 漏斗分析模型

黑客增长的AARRR模型:acquisition用户获取,activation活跃度,retention留存,revenue收入,refer分享(e.g. 社交分享裂变)
支付的三步点击漏斗模型:订单数为分母-->选择支付方式(的用户百分比)-->点击确认支付按钮(的用户百分比)-->成功付款(的用户百分比)


前端打点的误差概率在5%左右


2.4 产品回归分析

2.4.1 MVP模式验证
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简化可实行产品
“用低成本的方法验证产品是否可行。”

只保留核心功能,验证产品是否能满足核心用户的核心需求,并获得种子用户的反馈,迭代产品。(e.g. 最先发布滑板车,然后迭代到自行车到汽车)


也要避免开发周期过长,会打击团队积极性,需求可能被其它产品率先满足,或者需求已减少,让产品错过最佳上线时期,浪费资源。



2.4.2 A/B Test

比较不同测试版本的数据。
e.g. 在字节,几万的样本量才有效,要避免偶然的用户行为造成的数据波动和理论偏差。
A/B test一般开设7-14天
选择最好的版本开放给全部用户。



3.总结&思考


这些只是一般思路,实际中从自己的需要出发。产品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产品迭代和产品创新。


长期积累!保持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