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我在德国两个月的“家”。
----正文分割线----
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住Airbnb,入住前紧张了好一阵,语言也不通,结果却意外收获了我在德国最亲密的“家人”。想用七个小片段记录下我在Ursula家当房客的这段日子。
1. 入住第一天
——feel at home from the first minute!
能想象到第一次踏进Ursula家门的我有多狼狈,从头到脚到箱子全被雨点淋透了,担心身上的泥巴弄脏木地板,只能局促地蜷缩在门口。好在我的新房东救星一样出现,热情地和我握手,果断地拿来毛巾帮我擦干两个箱子上的水渍——那是我对Ursula的第一印象:一位和蔼又能干、还有点神似麦格教授的女士。开始期待接下来和Ursula两个人的同居生活。
2. 第一次morning talk
——"It's human."
和Ursula临时到访的朋友一起享用了第一顿早餐,当得知她们是快50年的好友时,还以为是自己听混了fifteen和fifty。我再一次端详了Ursula,真是一点也看不出。伴着一杯加了方糖的Espresso,我陪着两位年过半百的朋友一起叙旧。我们聊了很多,从食物到人生。
-这是Ursula专程给我买来当早餐的新鲜Croissant(羊角面包)-
看到我想拍照,Ursula特意起身帮我摆盘(于是有了上图),还让我把照片传给我爸妈看,让他们不用为我担心。于是我们顺势聊起了父母与子女的话题。
一直以为西方家庭教育中对Independence的强调会淡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子女成年离家之后,但当Ursula和我聊起她在外求学的孩子时,眼里藏不住的全是牵挂,用中国这几年流行的一个词,也是一位典型的“空巢老人”了。她告诉我这也是她在bnb上出租房间的一个主要原因,不想让家里太空太安静。
Ursula还对我说:在德国,他们会把孩子比做成arrow(箭),迟早是要离开弓的。我突然想到在中国也有一个类似的比喻啊,我告诉Ursula,我们会把孩子比做成kite(风筝),而离家的孩子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两位德国母亲听后都笑了,我也笑了,原来东西方都是一样的。Ursula耸了耸肩,说了句:“It's human.”——我喜欢她的总结。
3. 羊角包和硬面包
——We have the same taste!
连着两个早晨,Ursula都去街角给我买新鲜的羊角包当早餐,直到第三天,我注意到桌上有一排吃剩的黑麦面包,连忙喊住又要下楼的Ursula,告诉她我吃家里有的就够了。Ursula有些犹豫,但也拗不过我的坚持,直到看我吃得津津有味,才放心地陪我坐下。原来,Ursula是担心我吃不惯这么硬的面包片,而硬面包片却是她的最爱,因为她从来都是把刚买回来的最新鲜的面包留给家人,自己负责吃前几天剩下的变硬了的面包。
“But I think they are better than soft ones. I love hard bread!”我告诉Ursula我也爱吃这些硬面包,因为它们有更丰富的口感。Ursula有些惊讶,但她说很高兴遇到和她有一样口味的人,我也很高兴,而且,我是真的爱吃!
-我和Ursula一样,喜欢吃硬面包片,配上果酱,真的很棒-
4. 华为和书法
——What is China like?
出了国之后,总是忍不住想当中国文化宣传大使,然而更多的时候,是在悔恨自己当初没有好好学高中历史和地理。这不,Ursula拿出了一包曾经一个中国朋友送给她的茶叶,向我讨教,我看包装上印着“武夷红茶”,但支支吾吾好久也描述不清“红茶”和“绿茶”的区别,也说不明白正确的泡茶方法。当时内心的os是:爸爸你为什么不爱喝茶?你要是天天在家喝,我多少还能瞎扯一点......(爸爸表示无辜躺枪hh)
好在这生疏的“中国科普”被华为拯救了,因为我发现Ursula竟然也用的华为手机!应该是前几年的型号,看到我这么惊讶,Ursula却很不以为然,她告诉我华为手机在德国很流行,因为便宜,普通机型的售价换算过来可能还不到1000元人民币。
-科隆地铁站随处可见的华为广告-
又有一次,我在Ursula家挂满油画的墙上猛然看到了一副中国书法,我很开心,在他乡找到熟悉的东西总是亲切的,虽然笔迹很青涩,也不是什么脍炙人口的作品。第二天一早,我就兴奋地把这个发现告诉了Ursula,结果她比我更开心,原来那是她儿子十年前写的,只是觉得这些形状很好看,就依葫芦画瓢模仿了下来,Ursula没想到我能认出她儿子写的每一个字,因为他们俩都不知道这一排一排奇怪的正方形状到底是何含义。
5. 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Do you like night life?
周末遇上Ursula的儿子回家来住,趁着难得的好阳光,我和Ursula母子俩一同坐在客厅的沙发上闲聊,那天的话题是更喜欢柏林还是科隆。她的儿子坚持认为小城市相比大城市的生活少了很多乐趣,比如night life,我正要表示赞同,被Ursula抢过了话头:“你知道吗?Tina(我的英文名)几乎从不去夜生活的,她听她爸爸妈妈的话,每天都很早回家。”我没料到Ursula会突然把我搬出来,更没想到之前早餐时我随口提的“早归习惯”让我一下子变成“别人家的孩子”。
感觉到小哥哥要被妈妈数落了,我赶紧找了个理由,把原因都归给了德国发达的交通系统——这确实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使是在科隆,这里的公交也会一直营运到凌晨一两点——我告诉正僵持不下的母子俩说:如果我在上海玩到这么晚,公交早停运了,可能就一夜回不了家了。虽然理由勉强了点,但也算是给小哥哥找了一个台阶下。
-那天阳光很好,我们就着Ursula自制的苹果蛋糕,闲聊了一整个下午-
6. 我们是同学!
——Enjoy retirement.
那天放学回来,正好撞上在家看电影的Ursula,她起身迎接我,带着神秘的表情跟我讲:她在看今天老师推荐的一部意大利电影,问我要不要一起。我这才知道,Ursula竟然和我是同学!她正在科隆大学学习意大利语,我以为是和中国老年大学差不多的模式,但Ursula告诉我,班里都是和我一般大的,她是年纪最大的学生。我问她能否跟得上其他同学的节奏,Ursula说确实要更努力一点,但她非常享受和年轻人一起学习的氛围,可以了解很多新事物,还可以督促她学得更快。那个瞬间,我再一次对眼前这位已年过半百的德国母亲产生了敬意。
曾经我一直在想,**50岁以后的我会是什么样?会拥有怎样的生活?**Ursula似乎已经给我提供了一份好的答卷。不管是当bnb的房东,和世界各地的旅行者一起分享生活,还是客厅里时常传来的她的钢琴声、书房里练习意大利语的跟读声,还有窗台上开得旺盛的花草,和不断变换新配方的自制食谱——她为自己规划的退休生活甚至让我有一些憧憬50岁以后的日子,原来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有那么多种可能性。
7. 我们是家人
——Let’s keep in touch.
离开的那个下午,Ursula也准备动身回老家住上几天,是在科隆边上的一个小镇。她告诉我这个季节正是小镇最美的时候,花开得旺盛,她邀请我下次同她一起去,她愿意把我介绍给老家的每一个人。我欣然答应,虽然知道时间怕是来不及了,我这趟来得匆忙也要去得匆忙了,但那一刻,是我来德国这么久第一次产生不想离开的想法。
-临走时发现Ursula把我赠予她的熊猫礼物挂在了书桌台上最显眼的地方,很开心-
但或许也正是因为相聚时间短暂,才更加懂得珍惜。分别的时候,我和Ursula紧紧相拥,不是西方人见面时那种出于礼貌的拥抱,更像是亲人之间的,是沉甸甸的感谢与祝福。
记得当初在app上选房子的时候有很多选项,有离车站更近的,有房间更大的,还有价格更优惠的,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选定了Ursula的家,现在只觉得好幸运,my best choice ever,度过了来德国最快乐的一段日子!
----end----